核心提示:兴奋剂不仅仅出现在运动有关的场合,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也经常会出现。食品中的兴奋剂分两类:内源性食品兴奋剂和外源性食品兴奋剂。
说到兴奋剂这个词,大家可能立刻会联想到刚刚结束的卡塔尔足球世界杯,想到了各式各样的运动。其实呀,兴奋剂不仅仅出现在运动有关的场合,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也经常会出现。
食品中的兴奋剂分两类:内源性食品兴奋剂和外源性食品兴奋剂。
内源性食品兴奋剂是指食品中天然存在的兴奋剂成分,常见内源性食品兴奋剂包括咖啡因、去甲乌药碱、糖皮质激素及类固醇激素等。咖啡因是最知名的天然兴奋剂,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并且具有利尿和放松肌肉的作用,咖啡、茶和可可都是富含咖啡因的食品。 去甲乌药碱是一种充当β2-激动剂的生物碱,其存在于许多植物中,如花椒、乌头、莲子和释迦果等。糖皮质激素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促进蛋白质分解、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维持能源供给的作用,天然存在于甘草、释迦果等中。合成类固醇,又名蛋白同化雄性类固醇,其合成结构、生物活性与睾酮和雄烯二酮类似,一些动物生殖器官天然含有合成类固醇激素成分,如牛鞭、狗鞭等。
这类含兴奋剂的食品,只要我们不过量食用,一般都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下面这一类,大家就要格外留意了。
外源性兴奋剂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人为添加或残留在食物内的兴奋剂成分,不能在体内自然产生,必须从外界摄取。常见的有吗啡、β受体激动剂和玉米赤霉醇。
β受体激动剂具有促进动物蛋白质合成,提高饲料转化率的功效,是一类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类似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苯乙胺类药物, 其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严重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盐酸克伦特罗是最常见的一种β受体激动剂,俗称“瘦肉精”,具有促进动物肌肉生长,减少脂肪囤积, 提高瘦肉率的作用。玉米赤霉醇是玉米赤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玉米赤霉烯酮的还原产物,属于雷索酸内酯类非甾体类同化激素。玉米赤霉醇可以在玉米赤霉烯酮的代谢中产生,而玉米赤霉烯酮在玉米、小麦、高粱等重要农作物上广泛存在,在食用受污染的谷物后,它们可以被酶促转化为玉米赤霉醇。
近年来,在市场监督抽查中屡有发生“瘦肉精”、“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